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面向地方经济办专业
机械工程系  机械工程系

机械工程系是全国数控技术院校协作会理事单位、烟台市机电职教集团秘书长单位。几年来,机械工程系秉承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新型实用人才”的办学宗旨,通过走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办学之路,建设优质品牌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果。

一、明确校企合作的主题

校企合作旨在寻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提高人才产品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在地方经济人人建设中发挥作用。为突出这一主题,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以地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导向,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

近几年,烟台市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过程,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经历了由一线生产工人占绝对主流向需求多元化的变化过程。我们深入企业一线,对各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及所对应的岗位能力进行了细致调研,并请企业专家与我们一起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各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方案。我们还从企业生产现场收集到大量生产案例,经反复筛选,选择典型案例用之于项目教学,保证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需求同步。为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我们还通过增加选修课比例、分层施教、跨专业交叉设置课程、灵活进行短期培训等拓宽专业的整体就业口径。

2、以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为导向,把握专业设置方向

烟台市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发展包括汽车、造船在内的机械制造业和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工业等四个支柱产业。半岛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对先进制造技术类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意识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增长点在哪里,专业就应办到哪里,并且要使专业和专业群设置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在保持传统优势专业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又瞄准汽车制造业带来的模具业快速发展以及船舶业对焊接人才的旺盛需求的契机,设立模具设计制造及焊接专业。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本系的几个专业普遍招生火爆,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

3、以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为导向,把握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

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是检验高职院校能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标准。我们以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为导向经常修订与完善教学计划,把握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整合通识类课程和专业模块知识,在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突出技术应用能力这一主线。

二、构建校企合作的内部支持系统

所谓支持系统就是校企合作在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支撑。

1、成立专门机构

成立校企合作与就业科,配备高素质的专门工作人员,提供专门资金,解决其办公、对外开展工作的相关经费。为调动全员抓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明确了“系学生科和校企合作与就业科为双责任主体”的工作原则,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挂职顶岗培养“双师型”教师

本系每年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顶岗、合作开发项目以及联合申报省、市科研课题,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几年来,学院与烟台富士康、东岳汽车、冰轮集团等企业合作,已连续四年每年安排5名以上教师到企业生产线顶岗锻炼,教师在企业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重新设计了部分实训项目、充实了实训内容,使学生及时掌握与就业市场接轨的实用新技术。我们还派专业带头人到德国进行为期三个月专业培训,既带回了一些专业前沿技术,又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方面收益良多。

3、优化教学管理机制

(1)质量控制的闭环机制

利用系统论和控制论原理,构建人才培养闭环控制系统。以专业发展动态、企业人才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等信息作为反馈量,对包括培养方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各环节和全过程进行反馈调节,实现动态管理与控制,达到输出结果(人才培养质量)的时效化和最优化。反馈信息的收集采用发放信息调查表、企业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每学期由专业带头人牵头统计一次反馈信息,然后由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制定有关调整方案,对涉及教学内容的,通过活页讲义的形式予以体现。

(2)教学管理的柔性机制

为满足小批量、个性化企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管理与考核中采取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方式,以柔性的管理达成刚性的效果。如探索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与专业课考核实行互通、以赛代考等模式。

(3) 兼顾过程与结果的考核评价机制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推广了“六步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技能考核体系注重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态度、素质能力表现以及项目完成的质量,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考核包括工作态度、出勤状况、准备工作、操作过程等方面,再通过检查学生项目完成进度、质量以及实训报告的质量来考核学生的项目实施结果,从而实现动态与静态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的有机统一。

另外,对生产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也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

4、将职业技能证书考核鉴定引入常规教学

为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我们将职业技能证书考核鉴定引入常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和培训可取得UG、ProE、Auto cad 、制图员、数控工艺员、数控操作工等多种专业技能证书,双证率达100%。

三、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创设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

为寻求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2005年,我们联合了烟台市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十五家大中型企业和九家办学实力较强的中等职业学校,组建了烟台市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由院长王永民先生出任集团理事长,机械工程系主任李一龙任集团秘书长,制定了集团章程和工作计划,建设了集团网站,并定期召开理事会,举办各种学术研讨、教学研究、供需见面或联谊活动,从而大大密切了校企关系,创设了一个学校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平台。

2、形成校企合作的生态链系统

充分发挥“烟台市机电职教集团”对专业发展的作用。利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理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集团内部形成信息链、资源链、价值链、文化链、职业行动能力培养链为主体的生态链系统,将学校和企业融合成一个共生共荣、共享共益的良性生态系统。

3、借助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支持,扩展与企业的联系渠道

一是加强与市劳动局的合作,由学校提供人力和设备资源,劳动局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共同构建面向企业的职工岗位培训系统、面向社会的岗前培训系统;本系目前分别是全国数控院校协作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理事会理事单位,山东省模具协会理事单位。

四、丰富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

1、 特色化的“订单式”教育

从2003年起先后与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分别组成了相应的“富士康机电班”、“胜地数控班”、“冰轮焊接班”等,完成订单教育学生总数达780人,企业还设立了订单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和奖教金,已颁发了五届,总金额达一百多万元。现在每年通过订单式就业的学生达300多人,占学生每级总人数的50%左右。

对订单班,企业按照岗位提出培养要求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除在校的教学之外,中间也穿插一定时间到企业进行参观或实训。这样在整个订单教学过程中,不但完成了原专业的相关教学内容,还将企业的岗位要求、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传递和渗透给学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为突出订单教育的特色,我们还强化外语应用能力、个性职业能力培养、企业文化熏陶及订单生终生服务等培养特色,使订单毕业生具备“零距离”上岗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顶岗实训任务项目化

本系将学生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把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企业进行,让学生在生产和服务的现场经受熏陶和磨炼。

为了避免事先设定实训项目所产生的与实际工作岗位间的冲突,我们采用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实训项目的原则。顶岗实训前由教研室主任组织学生召开顶岗实训动员会议,说明实训要求、实训报告的书写格式和内容、成绩考核办法,按专业对口原则,确定数个实训方向。然后根据实习企业生产现状、学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和个性化需求,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确定项目化实训任务。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师傅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及时处理实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定期走访,进行现场答疑,与师傅交流学生实训期间的表现,实现顶岗实训全程管理。实训结束后,由教师和师傅共同对学生顶岗实训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学生实习结束时,对实习学生比较集中的企业如富士康等派老师“上门”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组成答辩小组进行毕业答辩,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其它学生则返校参加毕业答辩。采取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顶岗实习,把毕业实践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

4、协建教学工厂和实训基地

我们从烟台富士康无偿引入SMT贴片机生产线一条,总价值500万元。既能满足订单教育学生进行校内生产性实习的需要,还可对外承接订单。

从烟科半岛数字设计制造中心等企业引入技术人员和价值一百八十余万元的设备,成立模具技术研究所,组建模具生产线,从而形成校内基地对专业教学领域的完整覆盖和“产、学、研”的复合功能。

引入烟台石油机械公司、烟台欧瑞汽动液压有限公司设备和技术,与学院原有设备一起建设生产性教学工厂,满足学生校内生产性实习的需要。

利用教学工厂和实训基地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几年来除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外,还为企业进行在职培训500多人次,开展社会培训800多人次。

5、共同开发课程体系

树立以育人为目的的大课程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本系自2006年起开始与企业合作,进行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已对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造。新建“一体化”教室11个,编写“项目化”校本教材七本,对核心专业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化”、“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开始在部分课程使用体现行动导向的“六步教学法”。围绕条件支撑(设备与项目)、场景规划(环境与布局)、机制保障三个方面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设计综合实训教学方案,开展综合实训项目教学。

6、 “产、学、研”三位一体

充分利用与烟科数字设计制造中心和烟台未来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密切协作关系,构建三方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实体---烟台模具生产研发中心,该中心的的运行模式为三方共建、共管、共益。利用烟科半岛数字设计制造中心科研优势和课题资源,师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科研开发。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后,每个学期至少拿出两个星期进行项目开发。研发成果可直接供烟台未来装备有限公司模具生产线进行试制、生产,也可用作专业教学的一体化案例。这样让学生体验到模具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工作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有利于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在行业、社会的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7、相互兼职,深度融合

为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本系与合作企业实行双向兼职。本系有一名主任助理兼任合作企业的副总经理,一名教研室主任兼任合作企业的车间副主任。同时聘任数名企业的副总、总工或人力资源部经理担任本系的兼职副主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或兼职教授。通过相互兼职,校企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双方做到深度融合。

五、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通过校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建设,建成国家级试点专业一个,省级示范专业一个;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师资培养,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8%,建成省级教学团队一个,一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一名教师被推荐为国家教指委委员;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固定资产上千万元的校内省级实训基地一个,价值550万元的校内生产线两条,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12个;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一门,院级精品课和优质课4门,工学结合一体化校本课程10门。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大大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今年上半年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我系学生组成的参赛队,荣获银奖。2006年至今,在山东省数控大赛和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中,我系学生共获得金奖5项,银奖5项,铜奖3项。通过校企合作进行科研课题开发,完成省级科研成果两项,其中一项填补国内空白,获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三等奖。学生就业率连年超过98%,其中对口就业率达到85%。走出校门的学生,有的成为了企业的老总,有的在政府机关担任重要职务,更多的则是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一线充当着骨干力量。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源动力和永恒的主题,摆在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各方面的经验,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寻求校企合作的更大发展空间。

关闭窗口